蹴鞠(蹴鞠每队多少人)

浩天体育网 19 0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蹴鞠,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为更好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传承和推广优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体育为载体阐释中国梦,推动中华体育走向世界。华奥星空群众体育频道“民族传统体育”板块2017年全新推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巡礼系列文章(每周一篇),将以具体项目为切入点,涵盖项目介绍、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规则玩法等内容,力求做到科学性、历史性、社会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群众性科普。

  蹴鞠,在我国古代的史籍上也被称为叫蹋鞠。唐代的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说:鞠是用皮做成,中间塞以毛发,成为圆球,用脚蹴蹋以为戏乐。

蹴鞠(蹴鞠每队多少人)

  1.起源历史

  

  齐人蹴鞠图

  蹴鞠的起源根据西汉学者刘向在《别录》中写道:“蹴鞠,传言黄帝所作,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距今已有约五千年的历史,考古工作者在山西、陕西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很多磨制很光滑的石球。这些地区正是当年黄帝部落游牧的地区,实物和传说正相吻合。

  最早记载蹴鞠了足球活动的书是《战国策》,苏秦当蹴鞠了赵相,为了联络齐国共同抗秦,他对齐宣王说:齐国是一个大国,有二千里土地,数十万军队,仅临淄一个城市就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都喜欢以吹竽、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为乐。可见,距今二千三百年前的齐宣王时,在我国的临淄城(今山东淄博市)就已经较为广泛地开展了足球活动。

  在汉代,人们认识到足球活动可以增强体力,培养勇敢耐劳精神,是军事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手段。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这些记载都说明,在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足球由社会的娱乐活动变成为军事训练活动。

  

  古代的女子蹴鞠

  汉代的足球由娱乐活动变成为军事训练的手段,这不光是性质的改变,在方法上也有极大的变革。从东汉人李尤的《鞠城铭》可以使我们知道,汉代的足球已是分队比赛,每边有六个球门,上场队员是十二个,比赛时有正副裁判执法,有明确的球规可循。这样的踢球方法,可以说已具备了现代足球运动的比赛规模了。

  发展到了唐代,制球工艺有了很大改进:一是把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气球。吹气的球,在世界上我国也是第一个发明。

  球体的改进,带来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术的改变。汉代因为球是实心的,不能踢高,所以球门是就地建筑,唐代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

  

  宋代的蹴鞠:十二片鞠

  到了宋朝,踢球艺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圆社的人数可能不少,许多历史文献上都有“天下称圆社”的记载,由此看来,圆社是全国性的踢球组织。

  到了明清两代,踢球娱乐的社会性是大大缩小了,它不再是节日的活动内容,也不再是宴会上的节目,而是和放荡行为相联系的娱乐。据《明史》上记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可见踢球已和淫乐连在一起。到了清代,顺治皇帝曾口谕禁止踢球,对蹴鞠要“即行严禁”。

  后来,乾隆皇帝干脆明令禁止蹴鞠活动,因此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基本上被欧洲的现代足球所取代。

  

  电影《京都球侠》

  2.用球分类

  蹴鞠活动所用的球,有以下几种:一是石球,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闲常之戏,则脱泥线,蹋石球。”蹴鞠;二是鞠,也称“环球”,一种皮球,中填柔软物质,宋代以前的蹴鞠基本是这种制法蹴鞠;三是气球,也称“键色”,唐仲无颜《气毬赋》:“气之为毬,含而成质,俾腾而攸利,在吹嘘而取实”

  3. 规则玩法

  分工:参加蹴鞠活动,有严格的分工吗,根据其位置及职责,可分为球工、球头、正副挟、守网人四种:

  (1)球工:主要承担接、传球的工作,是蹴鞠赛中人数最多的一类,元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乐考二十》中说:“毬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2)球头:单人单球门蹴鞠比赛的射门者

  (3)正副挟:单球门蹴鞠赛中,专司用手臂挟住对方踢过球门来球的队员,主要职责是防护对方射门而将球传给本方球头。

  (4)守网人:单球门蹴鞠赛中,专司守门的队员,其主要职责是将撞在网上颠下来的球踢出。

  

  设有看台的汉代鞠城

  规则:

  (1)直接对抗:有球门的蹴鞠比赛又可分为双球门的直接竞赛和单球门的间接比赛。双球门的直接竞赛是汉代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于军事练兵。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2)间接对抗: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球门两厢对应,两边队员相对进攻,进球为胜由双球门竞赛演变而来的单球门间接比赛是唐宋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3)白打: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现代蹴鞠比赛场景

  4.蹴鞠名人

  汉武帝:汉武帝在东部巡狩,封禅泰山之后,意兴所致,喜欢踢上几脚蹴鞠,还让文官们写赋来赞颂自己。据说汉武帝平定西域后,得了一胡人俘虏,身长善跃,蹴鞠技艺十分了得,“盖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

  曹操:三国时蹴鞠也很盛行,《会稽典录》曾说:“三国鼎峙,互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据《魏略》记载魏武帝曹操也是十分喜爱踢球,当时有个叫孔桂的,蹴鞠玩的实在太好,“故太祖爱之,每在左右。”

  柳三复:宋人刘邠的《中山诗话》中记载了进士出身的柳三复一直得不到重用,以球技为引荐拜在了当时喜好踢球的宰相丁谓门下,据《宋朝事实类苑》记载,他将球顶在头上,一路小跑到丁谓面前,下拜,掏出文章,双手捧上去,再拜……全套动作规范完整,一气呵成,皮球纹丝不动,像是焊在他脑瓜上。

  

标签: 蹴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